193-9788-0999
当前位置:首页 > 苗木资讯 > 栽培养护

剑麻种植技术规程

大美苗圃1970-01-01点击6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剑麻田的植区与园地选择、规划与开垦、种苗准备、定植、田间管理、施肥、病虫草害防治、安全与质量控制、割叶及麻田更新等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我国植麻区剑麻的栽培与管理。  本标准适用于龙舌兰麻H.11648。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   疏植苗 dispersal breeding seedling  嫩壮吸芽苗、经密植培育的珠芽苗和无性快速繁殖的腋芽苗(亦称侧芽苗)通过疏植培育后达到大田种植标准的麻苗。  2.2   营养诊断配方施肥 nutrient deficiency diagnosis directional fertilizer   根据作物自身养分及立地土壤的营养元素含量的测定指标,比照该作物最佳的养分含量和立地土壤的营养标准,结合作物的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与肥料效应等,合理配比肥料营养组分,实行按需施用的平衡施肥方法。  2.3   割叶周期 period for cutting leaf  后一次割叶与前一次割叶相隔的时间。  2.4   割叶强度 strength for cutting leaf  内每次割下叶片的数量,常以割下多少轮叶或以割叶后留叶数来表示。  2.5   更新 renewing    对因植株开花、病死等原因造成在产麻株只有原定植总株数的50%左右的麻田进行淘汰,并重新开垦种植。    3 生物学特性    3.1 植物学特性  3.1.1 根  3.1.1.1 剑麻属单子叶、多年生一稔草本植物。  3.1.1.2 剑麻的根属须根系,分布多在40cm深内的土层中,根幅1.5m~3m。  3.1.1.3 剑麻的根具有浅生、分散、强大以及耐瘦瘠耐干旱等特点。  3.1.2 茎  3.1.2.1 剑麻具有短而粗的茎,没有分枝。  3.1.2.2 剑麻的茎近似圆形,为螺旋状排列的叶片所环抱,茎端呈锥形。  3.1.3 叶   3.1.3.1 剑麻的叶片无叶柄,剑形、肉质、硬而狭长;叶腋中有一个腋芽,呈休眠状态;叶缘无刺,叶尖上有1cm~2cm的顶刺;叶面上有白色腊粉,叶色灰绿。  3.1.3.2 剑麻的叶片是剑麻生长最旺盛的器官,在未开展时是互包卷着,形成心叶;展开的叶片螺旋状簇生在短茎上,像莲花座。   3.1.3.3 剑麻的叶片外层富含20%的蜡质层,上下表层均有许多深陷气孔,气孔昼闭夜开,具有保水防旱的生理机能。  3.1.3.4 剑麻叶片中间的海绵组织中着生许多强化纤维束和带状纤维束,约占叶片总重量的4%~5%。  3.1.3.5 剑麻的叶序数是13,即逢13展叶线。  3.1.4 花  3.1.4.1 剑麻属异花授粉植物。  3.1.4.2 剑麻植后一般10至13年抽轴开花,花后结果至株芽脱落,生命结束。  3.1.4.3 剑麻花序为巨大的圆锥花序,花轴高达5m~9m。  3.1.5 果  3.1.5.1 剑麻花后所结果为蒴果,长圆形,成熟时呈黑褐色,长、宽分别约4.5cm和3cm。  3.1.5.2 剑麻开花结果后位于花柄离层下的潜伏芽逐渐萌发成珠芽,珠芽可作为繁殖材料。  3.2 生态学特性  3.2.1 生长发育特性  3.2.1.1 剑麻具有喜高温、耐旱的生态习性。  3.2.1.2 剑麻从大田种植到第一次割叶约需3年,这阶段的麻株营养生长突出,叶片数增加最多,生长消耗大。  3.2.1.3 剑麻开割后4至6年,麻株营养生长旺盛,年均增叶40片以上。  3.2.1.4 剑麻从大田种植后9年至抽出花轴,麻株营养生长明显减弱。  3.2.2 对外界环境条件要求  3.2.2.1 剑麻在年平均气温19℃以上,极端低温多年平均>0℃的地区都能生长。最适宜气温为22℃~24℃。  3.2.2.2 剑麻适生的降雨量为800mm~2000mm,最适宜降雨量1200mm~1500mm。  3.2.2.3 剑麻对土壤要求不严,在铁质砖红壤、第四纪风化的红壤和花岗岩风化的杂沙赤红壤及紫色砂岩风化的红壤区均能良好生长。    4 植区与园地选择    4.1 植区选择  植区选择分为最适宜区、适宜区和次适宜区三等级,各等级的标准应符合表1的要求。  表1 植区分级标准植区等级年平均气温  ℃极端最低温  ℃年降雨量  ㎜最适宜区≥23>31200~1800适宜区21~22≥11200~2000次适宜区≥19>0≥800或≤2000  4.2 园地选择  4.2.1 地势  坡度小于15º。  4.2.2 土壤  土层深厚在80cm以上,有机质含量2%以上。地下水位在1.0m以下,排水良好。    5 规划与开垦    5.1 麻园规划  5.1.1 麻园规划要适应机械化、园林化、交通运输方便、布局合理的原则。  5.1.2 平地、5º以下缓坡地采用正方形或长方形设计,面积一般为3.5ha~6.5ha。  5.1.3 5º~15º丘陵地要环山等高设计,且适当集中连片,便于管理。  5.2 防护林设置  5.2.1 营造原则  有风害的植麻区要设置防护林,且主林带与主风方向垂直;丘陵地应根据地形设置山顶块状林和山脊林带。  5.2.2 规格  主林带宽度10m~15m,副林带6m~8m,株行距1.8m×1.5m或2m×1.5m。  5.2.3 树种  选择速生、经济效益好、抗风力强的树种,可选择桉树类品种等。  5.3 道路  5.3.1 平坦、缓坡地麻田的四周边行距离防护林6.0m~7.0m作为道路,超过140m长的麻行,应设置与行间相垂直的交通道路,宽4.0m~6.0m。  5.3.2 丘陵地麻田要因地制宜搞好山脚、山脊主干路、山腰环山支路和人行道的三路配套。主、支干路面宽5.0m~6.0m,人行道路3.0m~4.0m。  5.4 开垦  5.4.1 原则  要做到水土保持,防止冲刷,消灭恶草。  5.4.2 要求  提早整地,要在前一年雨季末进行。机耕深度不少于40㎝,不漏犁、不漏耙、地块平整、土壤细碎。  5.4.3 做法  生荒地挖除灌木、高草和树头,深松犁横直深松一次,再三犁三耙。熟地二犁二耙。坡地、丘陵地按等高环山开垦,5º以下坡地全垦,6º~10º坡地等高全垦,每隔15m左右修一条等高田埂;10º~15º坡地开4.0m~4.5m宽梯田,严禁顺坡开垦,不是恶草可保留一定草带以防冲刷。    6 种苗准备    6.1 应选择经过疏植培育后达到苗高60cm~70cm,存叶35片以上,株重4㎏以上,无病虫害的大、壮、嫩麻苗作定植材料。  6.2 种苗应提前起苗,让苗自然风干2d~3d后种植。  6.3 起苗后切除老根或部分老茎,保留老茎1㎝~1.5㎝(似碗底形),原则上不修叶,必要时剥掉2片至3片干叶。  6.4 应对苗头进行消毒,方法是用40%灭病威200倍和80%疫霜灵800倍混合均匀喷雾。  6.5 起、运苗时不能伤叶片、叶轴和麻头,雨天不起苗,挖苗后及时分级、运输、种植。    7 定植    7.1 施基肥  以有机肥为主,适当加磷、钾、钙肥进行穴施或沟施。穴施的穴长50㎝,宽50㎝,深25㎝~30㎝;沟施的沟宽50㎝,深25㎝~30㎝。一般施肥后覆土10㎝~15㎝。钙肥可选用石灰,应在土地备耕前撒施再机耕。施肥量参见附录A。  7.2 定标  7.2.1 原则  应根据地形,按预定株行距定标,平地采用南北行向,坡地按水平等高定标。  7.2.2 株行距  根据气候、土壤肥力、地形地势、栽培管理水平和机械化的要求而定。大行距3.8m~4.0m,小行距1.0m~1.2m,株距0.9m~1.0m,每公顷3750至4800株。气候条件差、土壤肥力低的地区可适当密植。  7.3 起畦   平地要求畦高20㎝~30㎝,畦宽2m~2.2m,畦面呈龟背形;缓坡地以及排水良好的地或降雨量少、土壤含砂量高和无斑马纹病的地区可低起畦种植,畦高不少于15㎝;坡地起穴种植,穴堆高不少于25㎝。  7.4 定植  7.4.1 时间  9月至次年4月份种植,以春季种植为好,严禁高温多雨天气定植。  7.4.2 分级  种植前种苗要按苗龄及大小严格分级,按种苗大小分区定植。种苗分级标准按照附录B的规定执行。  7.4.3 定植深度  覆土深不超过绿白交界处2㎝。定植时勿使泥土埋入叶片基部,麻头不要直接接触肥料,要覆土压实。种苗定植要做到“浅、稳、正、直、齐”。    8 田间管理    8.1 未开割麻田管理  8.1.1 补换植  定植后半年内要及时查苗,对缺株、弱苗、病株及时补换植,以保证麻田生长整齐一致。  8.1.2 扶苗    对当年新种麻和暴风雨后的麻田要进行全面巡查,对倾斜、倒伏植株及时扶正培土,对被淤泥雍入叶片基部的麻株要及时清理。  8.1.3 除草  及时除草,同时铲除吸芽,或用除草剂控制杂草的蔓生,保持麻行无荒草,但严禁使用草甘磷除草剂;坡度大而冲刷严重的麻田不要犁翻土层进行松土除草。  8.2 开割麻田管理  8.2.1 除草  原则上只除去灌木、高草和恶草,保留低矮的杂草覆盖以保水护根。至冬季可全面除草。  8.2.2 中耕  平地麻田每年、坡地麻田隔年在割叶后中耕1次,深度以25cm~35cm为宜。  8.2.3 培土  培土应结合中耕、除草、施肥进行,防止伤害麻叶。培土一般以麻根不裸露、小行畦不积水且畦面明显高出地面为宜。  9 施肥    9.1 未开割麻田施肥  9.1.1 应选择在春季施肥,定植后第二年起每年施肥1次。  9.1.2 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氮、磷、钾配合,又以钾、磷肥为主。施肥量参见附录A。  9.1.3 平地以双沟施肥为主,坡地以穴施为主。做到见根施肥,平坦麻田在大行间靠近麻的边缘,用机开双沟施;穴施的在离茎基部30~50㎝处挖长宽40㎝~50㎝、深25㎝~30㎝穴。施肥后要覆土10㎝~15㎝。  9.2 开割麻田施肥  9.2.1 应在雨季前的3至5月份施肥。  9.2.2 应进行营养诊断配方施肥。施肥量参见附录A。要重视中量和微量元素的施用,对缺钙、硼、镁、钼的麻田应适量补施。  9.2.3 以沟施为主,在大行间开沟,单双沟交叉隔年轮换,沟宽40㎝~50㎝,深30㎝~40㎝。压青时可结合施肥将青料放入沟底,然后覆土。施肥位置应逐年更换。坡地最好穴施和沟施隔年轮换,以减少肥料的流失。  9.2.4 推行配方专用肥的施用。配方专用肥和石灰应尽量实行机械撒施,以确保施肥的质量。    10 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及自然灾害防御    10.1 病害防
公司地址:

长沙市雨花区跳马镇三仙岭村易婆组645号

联系电话: 193-9788-0999

微信公众号

网站二维码

Copyright © 长沙市雨花区大美苗圃 版权所有

湘ICP备18018429号-3

193-9788-0999
添加微信
qcode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