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戟天栽培技术
发布:大美苗圃2023-12-12 5
 ; ; ; ; 巴戟天,别名鸡肠风,为补肾壮阳的常用中药,是传统的出口药材,也是我国著名的南药之一,在广东作药用约有200年的历史。
 ; ; ; 巴戟天喜温暖,怕严寒。幼株喜阴,成株喜阳。适宜生长于土层深厚、肥沃、湿润的地方。广东高要德庆栽培历史较长,产地加工经验丰富,等级品多,产品品质好,深受中外客商欢迎,是长期畅销国内外的地道药材。栽培技术:
 ; ; ; 1、选地整地:宜选背风向阳,近水源的东坡或东南坡,土壤疏松,肥沃,排水良好,且有一定遮荫条件的砂质壤土作育苗地和种植地。播种前,先行深翻土壤,下足基肥后作畦。
 ; ; ; 2、繁殖方法:用扦插、块根和种子繁殖,以扦插繁殖为主。(1)扦插繁殖:春季雨水前后,选择1―2年生无病虫害、粗壮的藤茎,截成长10―15厘米具2―3节的枝条作插穗,随即扦插。可按株距40―50厘米开穴,每穴栽2―3段插穗,露出土面约2厘米。(2)块根繁殖:选根茎肥大均匀,根皮不破损、无病虫害的作种苗,截成长10―15厘米的小段。在整好的苗床上按行距15―20厘米开沟,然后将块根按5厘米的株距整齐平列斜放在沟内,覆土压实,让块根稍露出土面1厘米。(3)种子繁殖:当果实由青色转为黄褐色或红色,带甜味时采摘。选色红、饱满、无病虫的种子进行播种,以10―11月为宜。点播按株行距3×3厘米,撒播密度不宜过大。播种后宜用筛过的黄心土或火烧土覆盖约1厘米厚。经1―2个月,种子便可出芽,幼苗成活率可达90%左右。
 ; ; ; 3、移栽定植:春分前后起苗,剪去先端部分,只保留3―4节的枝条,叶片也可剪去一半,起苗后用黄泥浆浆根,以减少水分消耗。每穴栽苗1―2株。田间管理
 ; ; ; 1、育苗地管理
 ; ; ; (1)遮荫:扦插后,搭设荫棚或插芒箕遮荫,荫蔽度可达70―80%以上。随着苗木生根成活和长大,应逐步增大透光度,育苗后期荫蔽度控制在30%左右。
 ; ; ; (2)淋水:经常保持土壤湿润,淋水最好在早晨或傍晚进行,水要清洁。
 ; ; ; (3)施肥:在苗木生长期间可适当施用石灰、草木灰、火烧土。
 ; ; ; (4)摘顶芽:待苗高30厘米时,应将顶芽摘去,以促进分枝、枝条粗壮、须根发达,并可缩短苗期,提高移栽成活率。
 ; ; ; (5)防寒过冬:苗木在入冬前做好防寒措施,可在原有荫棚架上加盖稻草,周围设防风障,或采用塑料薄膜,提高土温,但应根据天气变化揭开、覆盖塑料薄膜。
 ; ; ; 2、种植地管理:(1)中耕除草;定植后前2年,每年除草2次,即在5、10月各除草1次。由于巴戟天根系浅而质脆,用锄头容易伤根,导致植株枯死,靠植株茎基周围的杂草宜于手拔,结合除草进行培土,勿让根露出土面。(2)施肥:待苗长出1―2对新叶时,可开始施肥,以有机肥为主,如土杂肥、火烧土、腐熟的过磷酸钙、草木灰等混合肥。忌施硫酸铵、氯化铵,猪、牛尿。如种植地酸性较大,可适当施用石灰。(3)修剪藤蔓:巴戟天随地蔓生,往往藤蔓过长,尤其3年生植株,会因茎叶过长,影响根系生长和物质积累。可在冬季将已老化呈绿色的茎蔓剪去过长部分,保留幼嫩呈红紫色茎蔓,促进植株的生长,使营养集中于根部。采收与加工
 ; ; ; 3、病虫害防治:巴戟天主要有茎基腐病。宜加强田间管理,增强抗病能力。发病后,把病株连根带土挖掉,并在坑内施放石灰杀菌,以防病害蔓延。
 ; ; ; 一般定植5年后收获。过早收获,根不够老熟,水分多,肉色黄白,产量低。收获时间以冬季采者为佳。挖取肉质根时尽量避免断根和伤根皮。去掉侧根及芦头,晒至六、七成干,待根质柔软时,用木棰轻轻棰扁,但切勿打烂或使皮肉碎裂,按商品要求剪成10―12厘米的短节,按粗细分级后分别晒至足干,即成商品。老产区常用开水泡烫或蒸约半小时后才晒,则色更紫,质更软,品质更好。
|